長汀古稱“汀州”,地處福建西部,武夷山脈南麓,是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全縣轄18個鄉(鎮)300個村(居),總人口55萬,土地面積3104.1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縣,屬福建省第五大縣。
長汀星火燎原、紅旗不倒,是光耀神州的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紅軍故鄉和紅軍長征主要出發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不僅是中央蘇區的文化、經濟中心和紅軍重要的兵源地、給養地之一,同時也是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所在地,是福建省革命運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葉劍英、陳云、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在這里英勇就義,素有“紅色小上?!敝雷u,被譽為“紅軍故鄉、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1931年,周恩來同志贊嘆道“汀州的繁盛,簡直為全國蘇區之冠”。1937年,朱德同志評價“長汀,果然是中國革命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長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久負盛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設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從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間一直是歷朝歷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是閩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唐宋元明清皆謂金甌重鎮,州郡路府縣均稱華夏名城”之盛贊。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文化厚重、璀璨多姿,是享譽中外的世界客家首府。客家先民衣冠南渡,在客家母親河的滋潤下,與原住民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凝結成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并從長汀走向五湖四海,創造了輝煌業績,長汀成為客家人的發祥地和集散地。因古代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轄八縣均是福建省純客家縣,故汀州城被海內外客家人稱為“八閩客家首府”“世界客家首府”,汀江也被譽為“客家母親河”,每年都有許多海內外客家知名人士慕名而來尋根謁祖。
長汀山水秀美、景色怡人,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家園。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在閩工作期間曾先后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在不同工作崗位對長汀工作作出9次重要指示批示。在習近平同志的感召下,長汀老區人民持續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總結形成了“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并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被譽為“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和“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個典范”。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斗,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第一階段的關鍵性勝利,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金山銀山”。1985年以來,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14.68萬畝,水土流失率從31.5%下降到6.78%,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9.8%。2017年9月,一舉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近年來,長汀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汀工作作出的9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聽黨的話、跟黨走,扎實推進稀土、紡織服裝、文旅康養“三大主導產業”,特色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建筑業“四大重點產業”,好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役”,決戰決勝涉麻制毒重點整治、城市建設“兩個專項行動”,深入實施產業興縣、招商引資、基礎設施、鄉村面貌改善、文明縣城創建“五大提升行動計劃”,在新的長征路上奮勇前進,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2017年、2018年、2019、2020年連續4年榮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2億元、增長7%。其中,一產增加值39.7億元、增長4.7%;二產增加值129.6億元、增長6.8%;三產增加值148.8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4億元、增長5.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4.8%。資質建筑業總產值87.2億元、增長14.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8%。財政總收入15.5億元、增長5.5%,其中地方級收入10.2億元、增長3.6%。財政支出39.8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5億元、增長9.3%。商品房銷售面積31.9萬平方米、增長0.4%。人民幣存款余額243.6億元、增長5.5%,貸款余額217.1億元、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9元、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7元、增長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