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工業基礎較好。2019年御篁食品完成林產品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項目,銀泉顏料完成1000萬的技改項目,蘇飛紡織有限公司完成二期工程項目,新入駐三鋼科技有限公司并引進筑龍工貿建設有限公司。福祥椅業公司、徐源豆腐干廠的注冊商標,先后被評為“市知名商標”,龍源板業被市政府被為“龍頭企業”,榮華碳業公司被評為“福建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庵杰鄉:駐庵杰,轄5個村(庵杰、涵前、上赤、黃坑、長科)。庵杰鄉地處長汀縣東北部,是世界客家母親河——汀江的源頭,距縣城32公里。鄉轄5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112個自然村,2904戶10026人。全鄉土地總面積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156畝,林地面積8.4萬畝,竹山4.2萬畝,森林覆蓋率86.3%。
大同鎮:位于長汀縣城郊,東鄰新橋鎮,南接策武鎮,西與古城鎮、江西省瑞金市、石城縣交界,北和鐵長鄉、庵杰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11平方千米。轄師福、高坑、黃屋、榮豐、翠峰、東埔、東街、計升、李嶺、紅衛、草坪、紅湖、印黃、天鄰、東關、南里、南寨、新莊、羅坊、紅星、新民、七里、利星、光明、建明、新峰、鄭坊、七古、鎮平、黃麻畬30個建制村及祥和社區,鎮政府駐東關村。全鎮有26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872戶,53983人。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峰為天鄰村的仙人湖崠,海拔86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降水量171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92小時,無霜期長,氣候溫和。
館前鎮:地處四縣(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連城縣)交界處,為長汀“東大門”,距縣城26公里,省道205線穿鎮而過,是長汀連接閩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全鎮轄14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4647戶16762人。館前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坪埔村是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全鎮區域面積166.5平方公里,耕地2.55萬畝,山地22萬畝,林地面積20.24萬畝,平均海拔在52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為84.7%,毛竹3萬畝。年平均氣溫17.8攝氏度,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汀東河、陳蓮河、義家河。館前的主要特點: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地處二市四縣八鄉鎮交界處,是長汀連接閩西北地區的重要中轉站;二是農業特色突出。館前是長汀縣第一大烤煙種植鎮,也是長汀的“米粉之鄉”; 三是歷史文化悠久。宋時設墟市,元代置歸仁館,明弘治年間升格為館前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汀東縣設于館前,1950年為館前鄉,1984年成為建制鎮;四是客家文化濃厚。有全縣唯一的畬族少數民族基點村黃湖村,坪埔村是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有傳統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三月三”廟會,坪埔村豐收節農民趣味運動會、南材村舞龍燈等。五是紅色文化豐富。蘇區時期,以館前(汀東縣)為中心,溝通福建省、閩贛省,是閩西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較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并在擴紅支前、社會經濟建設中創造了不俗的業績,我鎮14個行政村有8個是革命基點村。
河田鎮:地處長汀中部,汀江上游兩岸。全鎮土地總面積2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6萬畝,山地面積3.24萬畝)?,F轄31個行政村,8萬余人,是閩西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農村鄉鎮,是長汀南部20余萬人口以及周邊區域的物流集散中心。有基層黨支部40個(其中農村黨支部32個,機關、事業黨支部6個,非公企業支部2個),黨員1855名。交通便捷暢通,龍長高速、贛龍鐵路、319國道和205省道等“三縱一橫”干線貫穿全境,并建有龍長高速互通、火車客貨運站點。物產資源豐富,河田雞躋身世界五大名雞之一,河田溫泉、稀土品質優良、儲量豐沛?;A設施完善,有完小11所、完中1所、初中1所,衛生院1所,床位155個,并有設有稅務、市場監督管理、供電等行政職能部門,農行、信用社、郵儲等農村金融網點,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網點。2018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0元。河田,是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中央蘇區時期,河田是中共長汀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長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張鼎丞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河田生活和戰斗過。河田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共有702人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并鍛造出傅連暲、葉青山等開國將軍。河田區委被贊為“光榮的河田區”、松林元支部被評為“模范支部”。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坊村被福建省軍區葉劍英司令員授予擴大紅軍獎旗。解放后,余地、馬坑,伯湖、蘆竹、劉源、中街、中坊、蔡坊等8個村被列為革命基點村。河田,曾是中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鎮區,也是“長汀經驗”的主要形成地和重要實踐地。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全鎮水土流失面積達19.23萬畝,占山地面積的56.5%。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鎮上下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至目前,全鎮已經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25%,自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3年,獲得省級生態鎮命名;2015年,獲得國家級生態鎮命名。河田,是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規劃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實施范圍6平方公里)。2012年以來,全鎮續建和新開工項目100多個,河三生態景觀大道、全鎮人飲水工程、集鎮污水處理廠、河田衛生院綜合大樓、河三線現代花卉苗木示范區等一大批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溫泉商貿中心、蔡坊“在水一方”客家風情小鎮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城鎮建設蹄急步穩。2017年,河田雞美食小鎮被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河田,是全市30個“工業強鎮”之一,第一批省級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晉江(長?。┕I園區落戶境內。園區規劃總面積10000畝,主要發展高端紡織、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至目前,園區累計開發面積達4000余畝,已進駐企業28家,投資51.5億元,完成投資45.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福建省億來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金怡豐工貿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建豪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全鎮現有工業企業57家,工業主導產業穩步壯大。2018年,園區實現規模以上產值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5%。河田,是長汀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鎮。在全市率先組建成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所和現代農機服務中心,土地集中流轉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機推廣應用在全市走在前列,并建有全省首個水稻種植院士專家工作站;扶持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146家、家庭農場238家,引導農民牽頭創辦的涉農企業(公司)63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先后建成萬畝優質稻基地、5000畝優質油茶基地河三現代花卉苗木示范區等規模農業生產基地20余個,楊梅、葡萄、百香果、火龍果、金桔及油茶、無患子、鮮切花等特色產業經營面積達1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快步發展。2018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81億元,比上年增長4.8%。河田,也是全縣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全鎮有8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89戶3223人。截止2018年年底,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伯湖等7個貧困村退出貧困村行列,未脫貧的貧困村紅中村已符合脫貧標準,將于2019年退出貧困村,全鎮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
紅山鄉:位于長汀縣西南邊陲,地處閩、贛兩省的長汀、武平、瑞金、會昌四縣(市)八鄉結合部,區域面積210.6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七,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78公里,是全市的重點貧困鄉鎮,近年來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第十二屆省級文明鄉、市級平安和諧鄉鎮。地理氣候。紅山鄉地貌多為高山、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明顯,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7.5℃,境內無污染,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灌木叢生,四季蔥郁,夏季氣候涼爽,是避暑圣地、天然氧吧。水土資源。全鄉地域面積2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214畝,人均1.19畝,山地面積26.1萬畝,人均30.5畝,森林覆蓋率達89.3%。人口情況。全鄉轄11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2294戶913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6戶452人。全鄉勞動力主要流向長汀縣城、龍巖、廈門、泉州、福清,主要從事服裝鞋帽加工、不銹鋼加工、餐飲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工作。特色資源。野生紅菇、靈芝、蜂蜜、刺胸蛙等特產,還有油茶、仙草、百香果、櫻桃、仿野生靈芝、中草藥等生態特色產業。生態旅游資源。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了一個美麗的紅山,紅山鄉森林覆蓋率極高,因此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珍貴樹種豐富,有800多年樹齡的南方紅豆杉王,有500多年樹齡的杉樹王;有因解放初期紅軍"三打苦竹山"而聞名蘇竹村,是我國第一批傳統村落之一,蘇竹村內目前存有古井6個、古碑2處、古橋1座,碉堡、戰壕故址4處、古官道4處,古樹名木3種8棵;赤土村利用獨特生態優勢,打響生態休閑旅游品牌,銅鑼坑“石頭盛宴”,石水牛風景區和白水寨"五連環"瀑布群,全省唯一的1000多畝野生楊梅林,是遠近聞名的生態休閑旅游圣地;華潤紅山風力發電21臺電機組、63片巨型葉片立于高山之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油茶產業方面:全鄉油茶林面積1.8萬畝,投產1.2萬畝,全鄉年產茶油約60噸,年產值960萬元以上。養蜂產業方面:鼓勵規?;B殖,全鄉養殖規模達2000多群,實現產值360萬元,培育了赤土州龍蜂業和下大金農家蜂蜜養蜂示范基地2個。中草藥種植方面:以山車村、元嶺村為基地,成功種植仿野生靈芝200余畝,種植白術、白芍、梔子等200多畝,成立健升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為主在全鄉擴展林下經濟種植。林下經濟方面:栽培蘭花10萬盆。
南山鎮:駐南山,轄21個村(大坪、南田逕、南山、嚴婆田、大田、大坑、謝屋、洋背、朱坊、廖坊、連屋崗、鄧坊、橋下、黃家莊、蔡屋、中復、長窠頭、官坊、五杭、塘背、楊謝)和1個社區(官坊農場)。南山鎮地處長汀縣東南部,東與連城縣為鄰,南與上杭縣交界,西與涂坊和河田兩鎮接壤,北與童坊鎮相連,素有長汀“南大門”之稱,是著名的紅軍長征出發地。全鎮土地總面積226.4平方公里,轄2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244個村民小組,12037戶,人口38560人。土地總面積2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980畝,山地面積305925畝(其中林地面積265892畝)。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四都鎮:地處長汀縣境西南閩贛兩省邊沿山區結合部,距縣城36公里,東接濯田鎮,南接紅山鄉,西鄰江西省境,北接古城鎮,區域面積340.3平方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樓子壩、榮坑、溪口、上蕉、漁溪、新華、紅都、同仁、圭田、坪埔、羊古嶺、湯屋、紅寮、上湖、小金、琉璃、下坪、謝坊),4471戶,17170人。有耕地面積16020畝,林地面積34.2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0萬畝)。海拔270—771米,無霜期247—338天,年平均溫度18℃,年平均降雨量1304—1974毫米,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是一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山區鄉鎮。 1929年3月11日,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軍主力經四都樓子壩村首次進入福建,為此,四都鎮也稱為“紅軍入閩第一站”。近年來,四都鎮發揮紅色生態資源優勢,按照“紅色淘金,綠色提升”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產業經濟和紅色生態鄉村旅游。打造省級林下經濟示范鎮。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林下產業經濟,形成了林藥、林花、林菌、林禽、林蜂等一系列符合四都實際的林下特色產業,累計面積達6000多畝,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累計林下種植藥材姜黃1800畝、三葉青940畝、黃花遠志100畝、七葉一枝花100畝、金線蓮50畝、淫羊藿350畝。林下種植仿野生靈芝1260畝, 10.5萬畝紅菇保育區持續鞏固,紅菇、梨菇等各類食用菌產量4萬多公斤。林下仿野生蘭花種植規模達300畝,市場前景一片向好。全鎮林下養殖河田雞存籠15萬羽,養蜂3000多箱。全鎮1.8萬畝油茶已進入盛產期,迎來豐收的喜悅。2018年實現林下經濟產業年產值達2.05億元,比增長26.15%,已建立10萬畝紅菇保育區, 1.8萬畝油茶基地。發展紅色生態鄉村旅游。充分挖掘“紅軍首次入閩紀念館”及紅色舊址群的紅色文化,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歸龍山片區、新華瀑布群生態文化,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湯屋村的歷史、客家文化,同仁“二月二”、漁溪“打菩薩”等特色民俗文化以及歸龍山“羅公祖師廟”的宗教文化,創點連線發展紅色生態鄉村旅,目前,每年吸引游客人數達40多萬人次。
三洲鎮:駐三洲,轄8個村(小潭、曾坊、丘坊、蘭坊、三洲、小溪頭、桐壩、戴坊)。三洲鎮,地處長汀縣東南部,東連河田,南接涂坊,西鄰濯田,距縣城34公里,距廈蓉高速公路河田互通口7公里,交通便利。汀江河由北至南貫穿小潭、蘭坊、三洲、丘坊、戴坊、曾坊六個村,南山河由東往南與汀江河在曾坊村交會,桐壩、小溪頭村分布在南山河兩岸。全鎮轄8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共4723戶,15920人;土地面積64.4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6.7萬畝,耕地1.2萬畝。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四面環山,區域內海拔低,在240-560米之間,為盆地地形。
鐵長鄉:位于長汀縣北部,距縣城15公里,是城郊型山地小鎮,轄區面積77平方公里,全鄉轄4個行政村(張地、鐵長、洋坊、蘆地),43個自然村,2080戶,總人口6850人。全鄉林地面積10.5萬畝,其中毛竹林6.3萬畝,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9.3萬畝,耕地面積4351.3畝。全鄉有小學1所,衛生院1個,農村信用社1個,中學已并入城區龍宇中學。
汀州鎮:地處閩贛邊界,是長汀縣城所在地和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汀州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發祥地、著名的革命老區,素有“客家首府”和“紅色小上?!敝Q;境內文化遺產豐富,歷史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汀州鎮設8個社區居委會,黨員2059名,7個社區黨委,1個黨總支部,106個兼合式黨支部,32個建制性黨支部。全鎮劃分90個網格,常住人口數142396人,37672戶,戶籍人口78352人,28650戶。其中東門社區25242人,6822戶;西門社區28646人,6931戶;南門社區12889人,3483戶;營背社區23453人,6235戶;水東社區13075人,3533戶;中心壩社區24244人,6552戶;新民9419人,2545戶;和諧社區5457人,1475戶。社區工作者91人。
童坊鎮:位于長汀縣東部,東毗連城縣,南接本縣南山鎮,西連新橋鎮,北鄰館前鎮,距縣城35公里。鎮域面積245平方公里,為長汀縣第五大鄉鎮。鎮內白砂嶺海拔1459米,為全縣最高峰。1984年撤社建鄉,1993年撤鄉建鎮。鎮政府駐童坊村后龍山。全鎮共轄24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2018年人口31749人。童坊村設一個集貿市場,為長汀、連城兩縣邊貿的主要聚散地,墟期逢農歷四、九。秀美的山水孕育出許多仁人志士,原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童小鵬同志的故鄉就在童坊。 全境地形為丘陵,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最低氣溫-4.5攝氏度,最高氣溫37.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37毫米,適宜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生長。童坊有耕地面積27278畝,有山地面積31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2萬畝,竹林面積1.8萬畝,森林履蓋率79.9%,林木蓄積量85.5萬立方米,屬全縣重點林區之一。全鎮有果樹面積1.2萬畝,主要以板栗、油奈、水蜜桃、紅柿為主。主要礦產資源有磷礦、黃鐵礦、銀鋅礦、輝綠巖、紫砂巖、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稀土等。境內景觀有馬羅的梯田、“仙水塘”,平原山的“廣福院”,龍藏寨風景區的“白頭魚” “仙人洞” “石燕湖” “一線天” “擎天柱”,彭坊村的古街、“千年神樹”等旅游勝地。特色文化有舉林和舉河正月的“鬧春田、甩泥佛”活動、彭坊村游刻紙龍燈,以及伏虎信仰等。
涂坊鎮:駐涂坊,轄15個村(逕口、馬屋、賴坊、涂坊、紅坊、溪源、扁嶺、河甫、吳坑、慈坑、邱坑、洋坑、羅屋崗、元坑、中華)。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涂坊鎮,客家發祥地之一,中央蘇區第二個模范區。全鎮轄15個行政村,方圓16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20畝,林地面積20.8萬畝??側丝?0605人,北接319國道和贛龍鐵路,南連205線,涂坊高速互通口是廈蓉高速長汀境內第一個互通口,距集鎮5公里,650縣道由北向南貫穿全境。集鎮人口集中,距長汀縣城52公里,距龍巖110公里,交通便利,市場繁榮。
新橋鎮:地處長汀縣東北部,汀江上游,距離縣城約13公里,總人口約4萬人,轄20個行政村,區域面積達129平方公里,山地16.3萬畝,耕地1.7萬畝。鎮黨委下設黨支部26個,其中農村黨支部20個,機關、事業黨支部4個,駐外支部2個,黨員1218名。2009年,新橋鎮被列為龍巖市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鄉鎮、2014年被國家環保部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被國家住建部等7部委列為國家級重點鎮、被中國綠色推薦委員會推薦為中國綠色名鎮、2015年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2019年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特色小鎮。
宣成鄉:地處長汀縣南部,距縣城62公里,與本縣濯田鎮、涂坊鎮、羊牯鄉相連,與上杭縣的官莊鄉、南陽鎮接壤,是開國上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楊成武將軍的故鄉。轄8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3523戶,12502人??偯娣e9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1%。農業主產水稻、檳榔芋、烤煙,特色農業有百香果、三葉青、中草藥、珍珠雞、藏香豬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有楊成武將軍故居、張赤男烈士紀念廣場、長橋古廊橋、畬心暴動舊址、高坪暴動舊址等紅色景點。2018年實現財政收入23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5元。在楊成武將軍及其家人的關心和支持下,宣成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一意謀發展,持之以恒抓建設,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良好發展態勢。
羊牯鄉:于1994年12月設立鄉建制,地處長汀南端,距縣城76公里,與本縣濯田、宣成相連,與上杭官莊和武平桃溪、湘店接壤,轄10個行政村(羊牯、對畔、白頭、吉坑、羅坑頭、官坑、周家地、余家地、百坪、百丈),53個自然村,112個村民小組,10500人,土地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896畝,林地面積11.2萬畝,是“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水利風景區”和“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鄉”。2018年,羊牯鄉被龍巖市委市政府評為“平安建設成績突出鄉鎮”。
策武鎮:全鎮區域面積16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9.9萬畝,耕地面積1.29萬畝。全鎮14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4396戶,人口3.1萬人,有14個村級黨支部,3個機關黨支部,1個鎮直黨支部,1個兩新組織聯合黨支部,目前,全鎮共有黨員912人。境內有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區、工業新區和醫療器械園區等3個工業區。規劃占地2.94平方公里的稀土精工特色小鎮建設已全面啟動。
濯田鎮:地處長汀西南部,東連宣成鄉,南接武平縣湘店鄉,西鄰紅山鄉,北通四都鎮。省道205線貫穿全鎮直達廣東梅州,集鎮經205線距縣城38公里。全鎮轄40個行政村,157個自然村,3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0870人;共有55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40個),黨員1865人(其中女黨員200人)。全鎮土地面積3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41.5萬畝,耕地面積56800畝,是長汀縣地域面積最大的鄉鎮,也是汀西南重要的商品和物資集散中心。